欢迎来到 育儿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育儿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3-6岁 > 潜能开发

潜能开发

超常儿童无法强化培育而成

分类: 潜能开发 育儿词典 编辑 : 育儿知识 发布 : 09-28

阅读 :327

  狭义上的超常儿童,指智商高的孩子,但学术界更倾向用广义概念定义超常儿童:即某方面比一般同龄人更优秀的孩子。科研工作者可通过考察,发现“超常儿童”,但却创造不了这样的孩子。如果家长非要把一个处于正常水平的孩子,强化培育为“神奇孩子”,这既不可能,也无任何意义。对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性格与社会适应能力,因为不管孩子现在如何优秀,将来都要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人”。

  黑压压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家长们焦急地等待着,并不住地探头向校园里张望……这是前不久发生在北京市宣武区幸福时光陶然幼儿园门口的真实一幕。作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超常幼儿教育研究基地”,陶然幼儿园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招生季”。

  据了解,自2004年陶然幼儿园“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班——才高班(High Ability Class)”对外招生以来,报名人数始终居高不下。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少来自昌平、怀柔等北京郊区的家长,不顾上学交通不便,执意带孩子来报名。有些外地家长表示,孩子如能上实验班,他们可考虑来京谋职。”

  “这一方面说明了家长对超常教育的渴望,但也恰恰反映了人们对超常教育认识上的不足。”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施建农研究员对记者说,长期以来,说起超常儿童和超常儿童教育,人们总会带着“神化”的眼光。“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超常儿童不等于高智商儿童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了第一个“少年班”,可以说是我国“超常儿童”发现、教育与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始。在了解、追踪这些表现特别的孩子后,中科院专家认为,应尽早对“超常儿童”进行干预,并在1984年与1995年,分别把对“超常孩子”干预年龄下降至中学与小学。在中、小学实验班较为成熟的基础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专家2004年尝试在年龄更小的幼儿园阶段发现“超常儿童”,并对他们实施超常教育。

  问题是,什么样的孩子能称为超常儿童?施建农说,很多家长并不清楚这点。狭义上的超常儿童,指智商高的孩子,但学术界更倾向用广义概念定义超常儿童:即某方面比一般同龄人更优秀的孩子。

  人类的各种能力(心理、行为方面),分布于单个个体,且各有强弱。一个儿童在心理活动任一方面的表现,比同龄人平均水平高两个标准差,或高于比自己大两岁儿童的平均水平,就可被认定为这方面的超常儿童。

  在心理学界,主流观点认为超常儿童的表现,可能是多样性的。越来越多人在传统数理逻辑能力外,逐步认同儿童的特殊才能,如音乐天赋、体育天赋等。“不排除有全能型超常儿童的存在,但更多超常儿童是在某几个方面表现不错。”施建农表示,从这个意义上,人们没必要苛求一个在数理逻辑方面表现超常的儿童,也必须在音乐领域具备同样天赋。

  实验班不以培育天才为目标

  “如果我们向家长承诺,孩子进了实验班,50年后一定能获诺贝尔奖,这就太可笑了;即使50年后孩子真获诺贝尔奖,那一定包含各种机遇与个人努力,相信没有人会归功于当年进实验班。”施建农说,很多家长希冀把孩子送进实验班,接受更优质教育,成为“小天才”。但实验班不以培育“天才”为目的,而强调因材施教,与普通教育并非“天壤之别”。

  目前在实验班里,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的小明(化名),曾经是个“问题儿童”。周围的老师和同学认为他性格孤僻,很不喜欢他。经过测试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专家发现,小明并不是不愿理睬别人,而是专注力比一般孩子高很多。他喜欢一个人研究地图、拼图和玩迷津游戏,当沉浸其中时,便很难受外界干扰。在通过测试进入实验班后,教师更多地培养起小明的相融性与社会适应性,鼓励他在伙伴前讲故事,把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展示出来,和大家分享个人体验。“试想,如果小明始终处在消极评价中,很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他自身的发展。”

  人类本身有其共性,只是在发展速度上各有差异。施建农介绍,“超常儿童实验班”的目的,就是给予这些心智相对成熟、认知水平比同龄人更高的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使他们“发展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样子”。

  超常孩子更多依赖生物性基础

  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在一所学校里“发掘”出几个“天才儿童”。一年后,当他们再次来到这所学校时,老师们高兴地表示,“你们挑选的那几个孩子,果然很了不起!”但这些孩子只是科学家随手挑选出来的。

  “这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实验’,说明了环境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但对‘超常儿童’而言,生物性基础(即天赋)是关键因素。换言之,若没有生物性基础,即使辅以‘超常儿童’的教育环境,也无法培养出‘超常儿童’,结果还可能适得其反。”

  在施建农看来,科研工作者可通过考察,发现“超常儿童”,但却创造不了这样的孩子。如果家长非要把一个处于正常水平的孩子,强化培育为“神奇孩子”,这既不可能,也无任何意义。对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性格与社会适应能力,因为不管孩子现在如何优秀,将来都要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人”。“不是‘超常儿童’,走上社会也能成才;即使是‘超常儿童’,没有适宜的成长土壤,同样会很平庸。”

下一篇:怎样帮助孩子树立责任意识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怎么让独生子女有“伴”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